十年·乘“舟”破浪:普陀海洋经济在“浪尖”上
2022-10-12 22:06      来源:未知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宁璐 共享联盟(普陀) 叶森 郭杰 通讯员 唐毓蔚

  《东海观察》是浙报集团舟山分社创办的新媒体栏目,栏目立足“跳出舟山看舟山”的定位,将视野放至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在更长的坐标轴中,围绕中心工作进行解读。

  普陀,一直在“浪尖”上起舞。

  被誉为“东方港城”“东海渔都”的普陀,陆地面积仅458平方公里,却拥有6200多平方公里的广阔海洋。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聚力向海而兴,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快。

  摊开海洋经济版图,普陀有亮点,也有短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既有辨识度高的大企业,也有中流砥柱的中小企业;但如果放大到全国,与实力派的沿海城市相较,不论从城市体量能级,还是海洋产业基础,普陀都是一个“小个子”。

  眼下,海洋经济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在扩大内需、破除资源瓶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省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普陀正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耕海洋、向海图强,紧紧依靠实体产业,不断提升海洋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高区域竞争力。

  “海洋产业新高地”正是普陀“十四五”发展新定位。

  理清了发展思路、定位了发展目标,打造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实现路径日渐明晰——找准“创新引领”和“绿色发展”两大赛道,让蓝色经济在“浪尖”舞出崭新篇章!

  以绿色做“减法”

  在船舶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修船看中国,中国修船看舟山,舟山修船看普陀。

  此言非虚。

  船舶修造业一直是普陀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也常常跟高排放、高污染联系在一起。

  为了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普陀正加快“绿色”破题,摆脱“成长的烦恼”。

  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产业转型发展离不开他们刀刃向内。

  舟山群岛新区成立后,普陀海洋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特别是船舶工业,实现了爆发式、跨越式发展,然而当时船舶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却不少。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回忆,以往他们维修、保养船舶,都采取传统的喷砂工艺进行钢材表面除锈,一用喷砂,整个船坞都是粉尘。“而今,我们是不惜一切代价,以脱胎换骨的决心,建立技术主导型的绿色修船企业。”

  技术革新从来不是件易事。在研发关键期,瓶颈不期而至,万邦船舶重工团队上下一度感到迷茫。

  “开新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坚持走下去,在路的尽头必然花团锦簇。”陈勇一边鼓励大家,一边带头持续研究、反复试验,花6年时间终于研发出了超高压水除锈技术。

  如今,在万邦船舶重工的船坞内,除锈过程清爽干净,不见扬尘踪影。该企业自主研发的“船坞勇士”“船坞蓝鲸”等全套绿色坞修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绿色修船,成为普陀的一张金名片。

诸葛晓明 摄

  方向对了,每走一步都是进步。

  为淘汰落后产能,普陀区下大力整治“低散乱”船舶修造企业,加大对26家规下修船企业整改力度,完成“环保三达标”18家、关停8家,确保中心城区周边不再布局规下修船企业。

  全区规上船厂均建成喷漆涂装房、废气收集处置装置,高压水除锈技术得到全面应用,环保型原辅材料使用覆盖率达80%以上,并通过深化“亩均论英雄”,配套实施差别化的资源要素配置和财政扶持政策,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和落后过剩产能退出。

  同时,普陀还编制企业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标准《绿通手册》,企业可“按图索骥”,掌握自身问题风险点,明晰发展提升的步骤和路径。如今,规模修船企业扬尘环境投诉从年均几十件下降到“零信访”。

诸葛晓明 摄

  以绿色做“减法”,也离不开企业无需提醒的自觉。

  截至8月,舟山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1号船坞已基本完成外板超高压水枪替代工作,今年计划再投入6000万元,对2号船坞实施升级改造,实现外板超高压水枪除锈全覆盖。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计划新增高压水枪(水机)约30台,除锈机器人5台以上。据预测,今年普陀区可削减废矿砂产生量30000吨。

  如今,绿色修船工艺在全区规上企业实现了全覆盖,普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修船基地,绿色修船标准体系在全国推广,全球十大修船厂普陀独占三席,外轮维修量占全国的1/4。

  既然方向对了,就更要大胆迈开步子朝前走,甚至可以奔跑起来。

  当前,普陀船舶制造业已由低附加值、小船型的集装箱船、散货船、化学品船建造向绿色化、高端化海工装备等领域衔枚疾进。中远海运重工成功交付全国首艘具备DP3动力定位海工生活驳船,自主研发建造的15.2万吨穿梭油轮获省首台(套)装备认定。扬帆集团自主研发建造国内最大型7800车汽车滚装船,已成功交付7艘。

  立足海洋资源优势,依托独特港口区位,普陀还大踏步奔向新能源时代。

资料图

  全省首个海上风电场项目——普陀6号顺利并网发电,投入运营;引进总投资360亿元、规模达2700万吨接收能力的中石化LNG、浙能LNG等重大能源项目;“海上氢岛”工程全面推进,全市首个加氢站,首台氢燃料冷链物流车、乘用车投入运行……集油气、风电、光伏、氢能等于一体的低碳能源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过去五年,普陀全面打赢能耗“双控”和能源保供硬仗,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8.7%,入围全省首批低碳试点县。

  绿色,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理念。普陀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这一抹绿意,还可以更加生机盎然。

  以创新做“加法”

  算好“减法”,还得要学会做“加法”。

  当下,无论谈论哪种产业的未来,都绕不开“创新引领”。

  以创新做“加法”,普陀立足传统产业根基,破题产业结构。

  从前,普陀人研究如何一网打上更多鱼。现在,普陀人思考如何将一条鱼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从渴求“一网鱼”的经济效益到探索“一条鱼”的终极价值,这是普陀不断推动海洋生物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对很多人来说,“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对于舟山市常青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常青而言,“肽”已经是一个打了10多年交道的“老朋友”了。2009年,经营蟹肉制品出口的叶常青在与日本客户的一次交谈中了解到,日本企业从一些边角料中通过生物科技手段制作成一款款全新产品。其中,以生物蛋白为材料的肽类产品因营养价值高,在保健品消费市场大卖。

  叶常青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开始了对肽类产品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在2012年通过酶解过滤技术,成功实现了肽类产品的制备和投产。如今,在舟山市常青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蛋白肽生产车间里,原本每吨3000元左右的海鲜边角料,通过新的蛋白肽提取技术,加工制成了每吨10万元的肽粉。

  在普陀,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正从“浪花朵朵”化成澎湃之势。

资料图

  近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院士签约落户普陀国际健康产业中心,成为浙江自贸区希诺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顾问,这也是舟山市引进的首位诺贝尔奖人才。

  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签约落户普陀,是普陀区大健康产业聚势发展的缩影。从最初的蛰伏谋划,到2017年提出明确规划,十年间,普陀大健康产业依托政策优势、搭建产业平台,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健康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累计招引健康类企业120余家,企业总营收突破9.3亿元。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120余名,其中国家、省“引才计划专家”13名,成功培育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普陀全力探索海洋生物医药这一新兴领域,科技赋能,加大技术投入,相继催生了多个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药品等规模化精深加工群体,让“一条鱼”游成了一条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目前,全区水产加工企业自动化设备普及率达到60%,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55%。

  添“创新”,增动能,普陀正猛踩新兴产业发展“油门”,加紧补上短板。

  普陀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全面提质,引进盟升电子等重点项目,培育同博科技等海洋卫星通讯及大数据服务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自主研发的北斗船舶示位仪等产品已在全国200多个地区,共计2.8万余艘船舶上应用。

  普陀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腾宇航天新材料公司生产的防热涂料成功应用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发射,成为“普陀制造”的又一张金名片。中创海洋公司建成全国首个新材料船舶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成功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油气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中石化全球船供油结算中心、浙江天然气交易市场、浙期实业等总部项目接续落地,大宗商品贸易额突破800亿元。全国首创多项船用燃料油业务,加注量和结算量分别占全国15%和40%。落户全国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创新中心服务基地,集聚金融企业360家,融资租赁企业占全省1/4,成功落地自贸区首个QFLP试点。

诸葛晓明 摄

  “十三五”期间,普陀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约70%。

  “创新”和“绿色”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对普陀而言,创新引领和绿色发展工作刚刚上了轨道、有了势头,但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静下心来,分析自己所处的现状,真正行动起来。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竟发,勇进者胜。

  眼下,普陀这座颇具海洋特色的城市,正锚定“海洋产业新高地”发展定位,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闯出更广阔的新天地。这也是普陀从全国沿海城市角逐中突围制胜的一次宝贵机会。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咸宁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338 910 3756#qq.com(把#改成@)或直接电话联系我们:191 2666 5965,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