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长岛积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生态文明岛
2022-10-13 00:19      来源:未知

  2022年10月12日消息: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海洋生态文明试验区,长岛的发展既创造过辉煌,也遭遇过挫折。改革开放以来,长岛大力实施耕海牧渔战略,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但由于产业结构单一,长岛经济一度急剧下滑、陷入低谷。2002年省委、省政府在长岛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了打好渔业、工业、旅游业三个翻身仗的目标要求,海岛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2017年7月,省委、省政府谋划提出在长岛全域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争创国家公园,掀开了长岛发展史上崭新篇章。5年来,烟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凝聚全市合力改革创新拼搏实干,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岛实践,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长岛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海洋生态基本形成,生态魅力初步彰显。

  自然岸线占比达到87.7%

  “这一片以前都是海参育保苗大棚。全部拆除之后,政府规划了环岛路和绿地,周边还建起了葡萄园,环境改善了很多。”9月23日,在大黑山岛南庄村的海岸上,该村党支部书记肖勇告诉笔者,全村147户,之前建了72个海参育保苗大棚,养殖海参的废水,给海滩造成一定污染。冬天的时候,还要烧煤给海水加热,海岸上狼烟四起。

  2019年,村里响应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要求,一举拆除了育保苗大棚。“三年时间不长,但是已经能明显看到变化了。”肖勇蹲下去,随手从海里捞起一棵海菜。“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海藻多了,以前受海参养殖污染影响,近岸的紫菜、大叶藻、铜藻不大见,这几年明显增多了。再就是海螺、螃蟹、海参、海胆也跟着多了起来。”

  长岛积极构建全域生态保护机制。把长岛生态系统作为有机生命体,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山水林海城”统筹谋划、整体施策、一体推进,在保护中发展成为最鲜明的底色。2018年以来,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线89公里,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到87.7%。完成所有10个有居民岛31万平方米破损山体治理,完成植树造林和退化林改造5000多亩,绿化面积由2017年45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69万平方米、增长50%以上。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增殖放流恋礁型鱼苗3000余万尾。2021年海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相比2017年降低51.3%,90%以上近岸海水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如今的长岛,大叶藻又在海滩礁石丛生,东亚江豚、斑海豹等濒危生物频繁群游,鲸鱼、海龟经常现身,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濒危鸟类明显增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初步绘就。

  获批14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

  从南隍城岛码头乘船出海,行驶不一会就能看到首批亚洲最大量产型坐底式深海智能网箱——“经海001号”“经海002号”“经海003号”“经海004号”“经海006号”“经海007号”,如同钢铁巨兽矗立在海天之间。

  “过去养殖成品鱼需要3年时间,有海洋牧场后只需1年半。”南隍城乡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告诉笔者:“海洋牧场不仅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品质,还能保证养殖活动不会对海底原生态造成影响。”

  全域生态修复的同时,长岛推动产业逐步向高效、生态方向转型,实施产业整体提档升级计划,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着眼发挥渔业这一传统主导产业优势,长岛创新“陆海接力”兼容模式,推广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培育原生态、高品质的海参、鲍鱼等水产品。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率先应用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水智能网箱、国内首座深水海珍品智能网箱、5G+全景海洋牧场应用深水智能网箱等一批新装备,获批14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实现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跃升。

  长岛把生态游作为最具开发潜力产业,整合“海、岸、山、岛”元素,壮大“生态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产业潜力,精心打造海上环游、海岸休闲、渔家风情、夜间经济等旅游组团,获批全国首个海上3A景区。投入运行南北长山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建成运营“梦寻仙山”夜游项目、渔俗文化一条街,成功举办海岛音乐节、全国海钓邀请赛、环岛马拉松等节庆赛事。启动“渔家乐·民宿”提升三年行动,打造100户高端民宿示范户和5处民宿聚落。长岛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进岛游客“过夜游”比例由45%提高到72.6%。

  同时,挖掘“百千万亿”资源,培植“文化岛”。传承海岛传统文化,深入发掘“百年渔俗、千年妈祖、万年史前、亿年地质”文化内涵,打造“神秘史前岛·如画大黑山”“妈祖圣地·圆梦庙岛”等海岛特色文化品牌,建成文化展馆15处、主题文化广场12处、大型文化标志10处,研发文创产品70余种,实现深度旅游逆势增长、文化产品从无到有、文化旅游深入人心的重大突破。

  让群众享受低碳高品质生活

  连日来,长岛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机声隆隆,运输车辆不停穿梭,工人们忙着进行混凝土浇筑,工程正按计划进度开足马力,加紧推进。为满足长岛生活垃圾处理全体系、全链条、零排放和就地化处理要求,区工管委将长岛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纳入今年重点工程项目序列,预计年底前主体完工。

  2020年9月,长岛垃圾分类工作达到全域化覆盖。基地的建成将充分整合长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资源,解决南北长山岛、西三岛生活垃圾处置问题,将有效提升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夯实创建国家公园的生态基础。

  生态改善提升的最终目的是利民惠民。长岛从影响海岛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工作抓起,全面推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群众充分享受低碳高品质生活。

  在解决群众身边环保问题上“动真格”。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置,2021年外运垃圾减少1/5。营运客船全部配备污水收集舱,年减少污水直排760吨。城市公交和旅游公交全面完成电动替代,实现居民免费乘公交,年减少使用燃油500吨,减排二氧化碳1300吨、二氧化硫5吨、氮氧化物4.3吨。实施集中供暖煤改电,关停城区所有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每年可减少燃煤使用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吨、颗粒物5.5吨、氮氧化物19.8吨。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补欠账”。打造综合交通网络,新建长岛港16个千吨级泊位,客运能力由210万人次提升到750万人次,蓬长航线船舶更新率达到76%,年停航天数由70多天下降到10余天。建立跨海引水、海水淡化、雨水积蓄等多重用水保障网络,改造更新自来水管道80多公里,有效节约了宝贵的淡水资源;实施南长山岛至庙岛跨海供水工程,新建8处、改造10处海水淡化站,过去只能定时、定量供水的北部岛屿实现24小时供水,10个有居民岛实现海水淡化站全覆盖、净化水村村通。

  聚力打造国际零碳之岛

  9月6日上午,长岛召开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成果专家评审会议,邀请国家和省知名专家线上与会,为长岛低碳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意见。

  今年1月,长岛区启动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为烟台市申报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提供了有益的长岛探索。项目团队形成的《长岛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报告》和《长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摸清了长岛的生态家底,用清晰的数字为长岛的“碧海青山”贴上了价值标签,为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奠定了工作基础。

  锚定国际零碳岛建设,长岛将坚定不移创建国家公园,更加系统、更为科学、更高标准地抓好生态保护;心无旁骛发展蓝碳经济,开展以扇贝、牡蛎、海带养殖为主的渔业碳汇,探索构建海洋碳汇核算标准;科学有序加快车辆、船舶电气化改造,探索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发电试验,争取及早实现绿电供应,逐步实现长岛全域电气化。

  长岛担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闯出新路的神圣使命。长岛探索建立了“宽职能、扁平化”的大部门管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开通行政审批网上办理系统,在全省首创“交海即办证”工作模式,8个远离城区的岛屿在商事登记、社会事务等领域实现“一网通办”“办证不出岛”。

  2月23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这必将推动长岛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以更快步伐走在全省前列、以更高水平作出全国示范。在下一步工作中,长岛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大力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只争朝夕一以贯之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生态文明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色实践样板,为美丽中国、美丽山东建设提供长岛方案、作出烟台贡献。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咸宁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338 910 3756#qq.com(把#改成@)或直接电话联系我们:191 2666 5965,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